一、清镇在哪个省
清镇位于贵州省中部,距省城贵阳22公里,面积1492平方公里,辖4镇6乡(其中3个民族乡),总人口5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22%。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1996年划归贵阳市管辖,1999年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首批建设的20个经济强县(市、区)之一;同时,经过清镇人民的共同努力,清镇市先后获得过“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省科技工作先进市”,“省级文明卫生城市”、“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市”等称号。
清镇是贵州重要的工业基地。境内有中央、省、市属大中型企业近20家(其中贵州水晶有机化工集团公司为“全国化工500强企业”),集化工、能源、磨料、磨具、纺织、冶金、采矿于一体。红枫发电总厂(含猫跳河7座梯级电站)、清镇发电厂、东风电厂等,年发电量达143亿千瓦小时,使清镇已成为西电东送的重要电源区。清镇矿产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已探明的主要矿藏有铝土矿、赤铁矿、硫铁矿、煤、大理石等30多种,其中铝土矿是贵州铝厂主要的矿源基地之一;猫场矿区面积约80平方公里,远景储量2.1亿吨,是目前全国已知铝土矿中最大的连片矿区。
贵黄高等级公路、321国道、320国道、站织公路和湖林铁路支线在境内纵横交错;同时,清镇是省城贵阳的西大门,是通往云南、四川、广西和省内安顺、兴义、六盘水、毕节及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百里杜鹃等景区的必经之路,是贵州西线旅游第一站。市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省级风景名胜区百花湖和市级风景名胜区东风湖,“三湖”水域面积91.4平方公里,蓄水量达18亿多立方米,可养殖水面占省的1/10,水资源、水面积和蕾水量冠全省之首;鸭池河、猫跳河、暗流河三河交织,入汇乌江。波光潋滟的红枫湖,湖面开阔、湖湾秀丽,山中有湖、湖中有岛、岛中有洞、洞中有水;山青水碧的百花湖,清丽自然、小巧玲珑、幽雅宁静,颇具桂林风韵;雄奇险峻的东风湖,两岸叠峰,湖水悠长,沟壑溶洞,岩穴飞泉,好似三峡再现,韵味无穷。
近年来,清镇市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较好效益。云归十里万亩樱桃林、毛栗山高科技医药园区、大冲标准化农田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项目——右二草地农业系统等日益引人注目。清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以红枫大街、云岭大街、红旗路、环城北路为主体骨架的现代化城市已基本构成。现在城区建设正朝着红枫湖、百花湖及贵阳方向辐射延伸,不久的将来,一个“城连水、水连城”的山水园林化旅游城市即将呈现在“高原明珠”——红枫湖畔。
二、丽水景物有什么特点
石门洞以区内峰峦叠翠、飞瀑高悬、溪水清沏、林木葱郁为自然特征,而且历史悠久,古迹纷呈,传说众多,文化内涵丰厚。其叹为观止的是石门飞瀑,五级瀑布各有特色,气势宏伟,最下一级从112.5米高处悬崖绝壁上轰然倾泻,形若垂练,溅若跳珠,散如银雾,被称为“天泉”、“圣水”,瀑下龙潭涵泓洫三亩,青碧如蓝。石门洞入口大溪如玉带相依,旗山、鼓山对峙如门,洞内群山环拱,树木葱郁。南朝宋时,山水诗开宗、永嘉太守谢灵运寻幽探胜,首游石门洞后成为“东吴第一胜事”,后列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十二洞天。
李白、王安石、汤显祖、阮元、袁枚、朱彝尊、郭沫若等历代名人墨客和当代文豪都纷纷赞颂石门洞并留下优美诗文,形成摩崖碑刻117处、正、篆、隶、行、草各体书法佳作纷呈异彩,使石门洞成为浙江省摩崖题刻密度最高的景区之一,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门洞还是被明宗祖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的国师—刘基少年读书的地方,刘基读书处遗址在地,刘文成公祠依然如故。附近还有“灵佑寺”、“谢客堂”、“观音阁”和近代陈诚的“石门山庄”等古建古迹及国师床、青云梯、轩辕丘、透气洞等50处景观景物。
太子顶景区位于海拔700多类的山顶,峰崖状观奇特,景物众多,是登山健身,探胜猎奇的好去处,师姑草海是江南少有的高山草甸风光,森林良好,野生植物多姿多彩,花果植物多,更有高山凉爽气候,夏为避暑胜地,冬为赏雪佳处。石门洞外大溪景带溪水清沏,滩林秀美,曲溪湾湾,两岸绿树成荫,太子胜境到师姑草海山林景带犹如风景画廊,野趣十足,为典型的山野观光生态游憩带。
三、贵阳市乌当区有多少人
以下为乌当区政府2009年公布的最新数据:
乌当区地处贵阳市东北部,属贵阳城市规划的9个组团之一,全区总面积884.3平方公里,辖5乡(其中2个民族乡)、5镇、2个街道办事处,共129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0万人。区委、区政府所在地距贵阳市中心7公里,距贵阳国际机场8公里,距贵阳火车站10公里,贵遵、贵黄、东北绕城高速公路贯境而过,贵开路、航天路等城市一级主干道纵贯新天城区南北,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天园区、贵州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坐落境内,是一个集高新技术产业、生态观光农业和以温泉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为一体的较为发达的新型城区。 乌当区有秀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多彩的民族风情,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特别是近在城中、贵在自然、遍布全区的温泉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享有“黔中秘境 自然乌当”美誉。 近年来,乌当区紧紧围绕“高新区、生态区、经济强区”建设目标和“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实施高新技术带动、开放带动、城镇化三大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在全省23个经济强县(市、区)中排名第五,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达77.91亿元,同比增长16.5%;财政总收入7.79亿元,同比增长19.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万元,同比增长11.6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05元,同比增长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