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宫简介??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
自明代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 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共有殿宇8707间,都是砖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绘,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建筑群。
故宫四面环有高10米的城墙,城墙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城外有一条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构成完整的防卫系统。故宫总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布局严谨,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委员会评价: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www.jdlyw.com
旅游找金度,省钱又舒服!
金度旅游网,祝您旅途愉快!
二、故宫面积有多大?
北京故宫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北京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三、六年级语文下册故宫博物院的讲解路线?
六年级12课故宫博物院参观路线图如下:
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花园→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出神武门。
1、午门:这是故宫的入口,也是故宫的标志之一。走过午门,您就正式进入了故宫。
2、太和殿:这是故宫的最大殿堂,也是故宫中最高大的一座建筑。这里曾经是皇帝朝政的地方,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殿堂之一。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精美的木雕和金漆镶嵌工艺。
3、中和殿和保和殿:这三座殿是太和殿前面的三个配殿。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前稍作休息的地方,而保和殿则是皇帝举行科举考试的地方。
4、后花园:走出后门,来到故宫的后花园。这里有各种珍稀的花卉植物,还有很多美丽的亭台楼阁和古建筑。这里不仅是故宫的景色最为优美的地方,也是您放松的好地方。
5、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这三座宫殿位于故宫的中轴线上,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地方。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皇室的生活习惯和宫廷礼仪。
6、御花园:最后,您将来到御花园。这里有许多古树名木和奇花异石,是您休息的好地方。同时,这里也是欣赏故宫建筑群的重要景点之一。
六年级12课故宫博物院的意义
1、历史文化传承:故宫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通过课文的描写,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故宫的历史变迁,包括其建造过程、皇室生活、历史文化背景等。课文中的描述让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古人的呼吸,感受到历史的脉搏。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历史文化教育方式。
2、艺术价值的展示:故宫博物院是艺术的殿堂,珍藏着无数的文物和艺术品。课文通过对这些艺术品的生动描写,展示了它们的精美和价值。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到这些艺术品的魅力,也可以了解到它们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3、建筑艺术的魅力:故宫博物院的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它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课文通过对故宫建筑的描写,展示了它的布局、建筑风格、装饰细节等,让读者感受到了建筑艺术的魅力。
4、旅游资源的开发:通过这篇课文,更多的读者知道了故宫博物院的魅力,可能会激发他们前往故宫参观的愿望。这对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都有积极的影响。
5、对外文化交流: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这篇课文的介绍,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这对于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都有积极的作用。
6、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兴趣: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兴趣。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历史知识,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