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肇庆有哪些出行方式?如何收费?
一、公交车
肇庆公交车市内公交车一般是2 元/ 人,可以刷公交卡,在市内坐公交可以到七星岩、鼎湖等一些主要景区。
部分公交车线路介绍:
1 路
火车站 - 站前东路 - 党校路口 - 七星岩北门金融学院( 银校) - 大坪路口( 肇庆工商学院) - 向阳村口 - 肇庆学院 - 东岗西路北 - 东岗村口 - 东岗西路 - 肇中新校路口 - 凤岗村口 - 中原名都 - 仙女湖 - 新园路 - 东湖路 -市园税局 - 岩前 - 景山岗 - 市车站 - 牌坊东 - 天宁北路 - 天宁中路 - 天宁南路 - 新街码头 - 汽车技校( 南门) - 披云楼 - 肇庆女子医院 - 西江南路 - 端州七路 - 体育中心 - 风华路口 - 西江装饰材料城 - 蕉园 - 蕉园岗– 火车站
6 路
二塔 - 市二医院 - 市交通技校 - 城东一区 - 城东三区 - 大花坛 - 大柑园- 中心市场 - 天宁中路 - 睦民路 - 十字路 - 人民南路 - 市一医院 - 西门 -石桥亭 - 市技校 - 白沙公园 - 市药厂 - 食品厂 - 真空泵厂 - 厂排 - 包公祠 - 白沙龙母庙 – 钢铁厂
23 路
鼎湖坑口 - 鼎盛路南 - 鼎盛路中 - 港口路西 - 鼎湖建设局 - 鼎湖供电局 -鼎湖中行 - 鼎湖区府 - 氧吧名轩 - 明珠酒店 - 莲花路口 - 桂香园 - 同兴路口 - 砚洲路口 - 宝鼎路口 - 创业路口 - 鼎湖电信局 - 水坑一居委 - 南大街 - 水坑二 - 交警二大队 - 凤凰镇路口 - 肇庆医专分校 - 山田村 - 枫湾桥 - 院主一 - 院主二 - 新港路口 - 罗水 - 罗水地堂口 - 田心村 - 旧爆竹厂 – 肇庆新港
10 路
裕宝家具中心 - 桥西车站 - 桥北路 - 黄塘花园 - 黄塘西路 - 体育中心南门 - 国际广场(国际大酒店) - 康乐市场 - 人民中市场 - 人民路 - 人民中市场 - 北门 - 潮流站( 豪居路) - 天宁北路 - 牌坊东 - 市车站 - 景山岗- 岩前 - 市国税局 - 东湖居 - 新园路 - 仙女湖 - 凤岗村口 - 中源名都 - 肇中新校入口 - 东岗 - 肇庆学院
二、出租车
肇庆出租车起步价6.5 元(2 公里),不加收燃油费。
二、介绍一下,清明节由来和习俗?字数在300字以下。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从此,清明节踏青扫墓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三、清明习俗简短介绍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 清明节扫墓
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四、肇庆有哪些名菜?
1、鼎湖上素
鼎湖山庆云寺的名菜,始创于明朝。其原料选取上好的三菇(冬菇、草菇、蘑菇)、六耳(雪耳、木耳、榆耳、云耳、砂耳、桂花耳)以及发菜、笋干、腐竹、粉丝、黄花菜等,用清水将其浸发、洗净,逐一煨制,再加上配料,选用鼎湖山之水用猛火共煮炮制,其色香味俱全。
2、茶油鸡
茶油鸡是四会最出名的一道菜,来到四会一定不要错过,而吃茶油鸡最好的地方是在贞山,贞山六祖祠附近有很多食肆都可以吃到,茶油鸡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味道更是口齿留香,令人回味。
3、文庆鲤
“庆”为同音字,原字为上“山”下“乃”,产于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文朗,它有别于一般鲤鱼,最大的特点是:粗看,圆头圆脑,浑身滚圆;细看,缩头耸肩,头小嘴勾,身肥体圆,身上有三条金线自腮部一直延伸到尾部。相传此菜曾被慈禧太后赐予“岭南第一塘文庆鲤王”的匾额。
4、封开杏花鸡
杏花鸡产于开县杏花、渔涝一带,其肌肉丰满,脂肪分布均匀,无论是白切或清蒸,都一样嫩滑鲜甜,尤以白切最佳。
五、清明节的 介绍
清明节是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重大节日,其习俗活动丰富多彩,有祭奠与嬉游两类。该节日历史悠久,到现代社会仍然很受重视,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而在节俗的形式与内涵上均有所调整和革新。
清明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今天仍然是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在传统社会中,清明节是一个特别盛大的节日。它不仅是扫墓祭奠、怀念离世亲人的节日,还是踏青嬉游、亲近大自然的节日。围绕着两种主题的民俗活动丰富多样,蔚为大观。它的节期也比较长。清明日(农历春分后第15日,公历四月五日前后)只是该节日的标志性时间,而其习俗活动往往持续五六天到十几天(各地各时不等)。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生活、文化观念的变化以及假日制度的限制等,清明节的内涵、活动、规模等都有了很大变化,但它仍以其特有的功能和地位为国人所重视,有着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考察清明节习俗的历史演变过程,结合它在现代社会的传承状况,对它做出顺乎历史、合乎民情国情的定位与规划,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意义。
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的特色有三个:一是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二是以户外活动(扫墓、踏青等)为主,三是兼有肃穆(或悲伤)(在扫墓祭奠活动中)与欢乐(在踏青等游玩活动中)两种情感氛围。这种特色的形成与其来历密切相关。从起源和形成的角度看,清明节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节日。
根据现有资料,清明在唐朝之前还没有成为节日;从唐代开始,清明节逐渐成为一个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习俗的重要民俗节日。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一诗中说:“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是寒食、清明与上巳三者融合为一体的有力佐证。在唐朝前期,虽然这一段时间的习俗多被称为“寒食”,但在实质上其主体部分已经是今天所说的清明节。到宋代以至明清,清明节发展到最盛行的的时期,其后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