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贵州省的旅游特色及旅游线路

简述贵州省的旅游特色及旅游线路

贵州的景点比较多

一般两三天就可以了,市内甲秀楼,还有黄果树瀑布,天河潭,花溪公园这些都是自然景观本人觉得很漂亮!天龙屯堡(据说是大明后代的聚居地)

岷江上游的藏彝走廊

一条大河水系的民族史岷江的人种迁徙和变迁

我国的大山大江,总体呈东西走向,这也使我国古代的交通,总体是东西方便而南北困难,而西南的横断山脉是一特例,呈南北走向。因而这里的交通,在古代,应该是有利于南北通行,所以,沿着这一地区既有“藏彝走廊”式的民族迁徙,还有“南方丝绸之路”式的文化交流。

三江褶皱六江流域

根据《横断山区自然地理》可从地质、地貌上划分横断山,并有狭义和广义之别。在地质上,黄汲清所称的“三江褶皱带”,是指在怒江、澜沧江和长江上游金沙江一段之间的地带,在地貌上被横断山综合考察队称为狭义的横断山区。而通常所谓的横断山地区,被称为广义的横断山区。按《横断山区自然地理》的划分,所谓广义的横断山区,在狭义的横断山区基础上,还应加上以下两个部分:东北部,自金沙江以东至大渡河、岷江之间,为川西高原;东南部,自怒江以东至元江之间,为云南高原。广义的横断山区,大致在东经97°(98°)─103°与北纬23°-33°之间。包括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6条大江及其之间的分水山脉。故又被称作六江流域(如李绍明组织的藏彝走廊的民族考察,根据费孝通的意见就称为六江流域考察)。不过地质和地貌上的概念,与藏彝走廊的范围多少有些差异。地质上的“三江褶皱带”与地貌上的狭义横断山区,显然较藏彝走廊的范围小;而广义的横断山区和所谓的六江流域,又因包括云南高原而较藏彝走廊范围为大。

大地阶梯的民族迁徙走廊

横断山是中国最长、最宽、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与欧亚的喜阿尔卑斯-马拉雅、北美的科迪勒拉和南美的安的斯一样,同属世界最年轻的山系之一,这个地区的水气来源既受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也受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是我国内陆雨量丰沛的地区。补给了长江及其支流和云南的几条大的出境河流,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源地区;它除了是民族迁徙走廊外,在第四纪冰期时还是动植物的保护地。

对地区经济发展,它是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最重要的有色金属矿、铁矿产地、气候资源和动植物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而对旅游发展,它是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同时它的湖光山色、地热资源、稀有濒危的动植物对旅游者极具吸引力。

中国的地势,一般描述为具有三级阶梯,从西部的第一级的青藏高原,经过中间的第二级的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达到东部的第三级低山、丘陵、平原。以南北向的高山峡谷西接青藏高原、东连四川盆地。高山峡谷的山顶面,几乎与青藏高原的高原面同高,而深切的河谷,在2000米以下,不少地段已是亚热带的环境。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它形成了天然的地貌屏障和生态屏障,在地貌上与其东西两侧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都迥异,生态上成为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天然分界,而作为分界的高山峡谷区,又成为农牧交错带。这一段,形成了一个民族迁徙的“藏彝走廊”。

藏彝走廊的民族分布格局

翻开我国民族分布图,北方新疆、青海、宁夏、甘肃等省、区都是多民族分布的地区,南方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同样也是多民族分布的地区,而“藏彝走廊”两侧,却是藏族和汉族的主要分布区。

为何形成这样的分布格局?地理环境的差异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北方广袤的草原,不仅是游牧的场所,而且多变的气候、灾害频繁,游牧族群的征伐、逃荒,常常是促使古民族迁徙的驱动力。而南方的云贵高原,一个个山间平原(坝子)相对封闭的环境,易守难攻,利于从区外迁徙来的古民族的保存。因此,就民族迁徙的驱动力来讲,北方往南方的迁徙动力是更强大的。

“藏彝走廊”东西两侧民族分布相对简单。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使迁徙到这一地区的族群,都不得不被迫同化;而四川盆地及其以东的地区,利于农耕的环境,一直是古代农耕民族的发展空间,同样生活或迁徙到这里的其他族群,迟早都会被同化,而形成今日汉族的一个部分。“藏彝走廊”两侧地理环境的强烈反差,形成的两侧民族分布差异,也构成了一种民族分布的屏障。正是这种屏障的作用,保证了民族迁徙走廊的形成。

“藏彝走廊”自然是一种通道,但两侧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也同样利于民族的迁徙。仅从地理条件分析,更支持选择走廊两侧作为迁徙路线,民族屏障是个重要的阻碍原因。除了使一些为保持自身的特性免受强大异族吞灭的迁徙族群,选择受到屏障保护的走廊通道外,确实还应该有族群选择两侧作为迁徙通道,只是后者经历迁徙、融合,终究变为消失的民族。

康巴汉子丹巴美女的体质人类学

通过现代中国人体质类型研究,胡兴宇等发现中国人的体质类型除北部类型和南部类型两类外,还有第三种类型即藏彝走廊类型。胡兴宇等对1190例的泸州医学院的汉族学生肘部浅静脉的配布方式和吻合类型测试分析发现,四川汉族与北方汉族、湖北汉族(长江流域汉族)之间的差异,表明四川汉族体质类型应为藏彝走廊类型(胡兴宇、蓝顺清:《从四川汉族肘浅静脉看“藏彝走廊”》,载《四川解剖学杂志》2000年8卷1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今日的四川汉族仍存在北方民族迁徙的影响。罗传富等从四川地区儿童少年与青年面部角度的活体测量研究,推测藏彝走廊型人种的存在。这些表明藏彝走廊民族交融远不局限于走廊之内。

藏彝走廊类型的人群,是民族交融的结果,具有旺盛的生命能力。虽然这类人群广泛分布在横断山或藏彝走廊内外,但是在藏彝走廊之内,由于环境相对封闭,受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相对较轻,更能保持民族交融在体质人类学上显示的优点。现今在藏彝走廊内的所谓的“康巴汉子”、“丹巴美女”等,都是这样的结果。走廊内的藏族、羌族、彝族等等少数民族,他们定居在藏彝走廊内之前,都有复杂的迁徙历程,免不了存在深刻的民族交融。藏彝走廊不仅使相互隔离的民族地区具有了地缘联系,而且还使他们具有血缘关系。

藏彝走廊优秀的人种基因

藏彝走廊的民族是民族大融合的结果,从体质人类学看,这样的民族具有旺盛的生命能力。在今天世界性的环境恶化,人类的遗传性能正在变弱,藏彝走廊内通过民族交融形成的并保存的许多优秀的人种基因,在未来将会显示他们的重要价值。这个问题,我最近写的一篇论文“从横断山谈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有所阐述。我曾在甘孜和阿坝做了些访问,当地人告诉我,近年一些外国妇女到这一地区来,她们找的“康巴汉子”并不是为了“一夜情”,我们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看,她们是把藏彝走廊优良的遗传基因带到国外去了,我在报告时这样谈了,获得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