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坡芽歌书
坡芽歌书图符虽然固定,但使用和解读中存在多种问题。例如,同名异歌的现象,如月亮歌并不止一首。同符异读问题,如第2个图符可能解读为星星或石头,因其前一个符号是月亮,因此容易联想到星星。而最早翻译的手稿将其译为星星,实际上却是小石头堆。
同符歧义也是解读中的难点。第78个图符可以解释为田地,但也可以解释为“又有田又有地”,即一图多解,一符多义。同义异符的问题同样存在,如第66个图符在不同版本中有不同的解释,但不影响交际。第67个图符则容易发生歧义,如前者解释为“男女主人公骑在马上,奔向自由”,而后者解释为“马缰绳相扭,银钮把衣扣,我俩讲相爱,谁个来干涉?”
同符异构现象也值得注意。第29个图符可以解读为词组,也可以解读为句子,如晕死的人1想哥妹厥昏(爱哥揪心痛,想哥妹厥昏。妹死席上横,昏死七八天。……想哥又复活)。这些问题体现了用图符标记民歌的特点,因此,这种引导字、关键词式的标记法,编码与解码要有约定性,即唱歌内容是约定俗成的。
坡芽歌书流行于坡芽村及周边几个乡镇十几个村庄的壮族社群中。据刘冰山、黎盛根讲,他们坡芽歌书专题组曾做过以坡芽村为圆心,以10公里为半径,向外进行流传范围的调查。多数老歌手特别是女歌手都曾普遍使用图画符号记录山歌,识别出的80%左右与歌书所载山歌内容相符。笔者访问的当地壮歌专家也说,早在2004年组织民歌大赛时,就有歌手用其记录壮族民歌。常常偷偷从口袋里拿出来看看。我们访问当地一些从事宗教活动的摩公,他们说从前的用书上也有类似图符。农丽英也为笔者画了一些图符。其中有歌书“异体字”,也有标记其他事情的符号。
二、坡芽歌书的人文环境
坡芽,这个美丽而静谧的村庄,世居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纯朴、善良的人们。在壮乡,“歌伴人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唱歌是抒情达意的最好媒介。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劳作以外的娱乐,坡芽也不例外,村民们同样以歌唱表达内心的情感,消磨闲暇的时光。
“三月三”是壮族最盛大的节日,对歌是其主要内容,一般会选择一个固定的场所举行,最吸引人的场景是男女青年互谈友情,对唱山歌,如果双方有意,则会对敲手中煮熟的红鸡蛋定情。在不同的地区,“三月三”的叫法不尽相同。与坡芽歌书的发现地毗邻的广西,在“三月三”尚未作为壮族人民的正式节日之前,凡是在壮乡举行的这类活动都称为“歌墟”,与坡芽歌书发现地相连的广南县则称之为“花街”,唯独富宁一代的壮族称之为“陇端”,并在陇端街上举行对歌活动。
“陇端”的历史,可以从《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寻找到蛛丝马迹。书中的《笮都传》记载:“永平中(公元58年到75年)……辅上疏曰:今白狼王唐敢等慕化归义,作诗三章。”这三章诗,就是天下闻名的《白狼歌》。壮族学者研究发现,《白狼歌》中有“偻让龙洞”的诗句,这里的“龙洞”就是壮族先民“陇端”的同音异写,而陇端街对歌为富宁一代所独有,由此可以推断坡芽歌书在东汉时期已具雏形。
坡芽至今仍流传着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老人厅”议事决策的风俗习惯,“老人厅”在壮语中的发音为“滇东”,“滇”为带有祭祀性质的干栏式建筑,壮族村寨中凡是重大的村舍活动,也都在“滇”内举行。《滇国史》考证,“滇国”即干栏祭祀之国,“滇”是定居民族农耕文化的产物,男女对歌习俗的出现当与定居民族的风土人情有关。滇国是旧中国中晚期延续至西汉武帝时期的一个奴隶制国家,坡芽歌书的出现当在其后,应是壮族地区进入封建社会受到汉文化影响的产物,并不断拓展扩充成为今天的版本。
坡芽歌书的奇特之处在于以图记歌。文献《瑶壮传》记载,壮族有把歌记录在扁担上的习俗,且“间以金彩作鸟卉于上,沐以漆,使不落”,这类记录歌谣的方法类同于坡芽歌书。由此可以推断,坡芽歌书的出现与壮族习俗和陇端街的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壮族人民的传统习俗在历史进程中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
正是壮乡丰富的民歌文化、壮族图画表意的习俗和万物有灵的观念,才有坡芽歌书的代代相传。丰富的少数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研究的样本坡芽歌书是文山壮族传统民歌的一种古老的传承形式,是壮族的重要文化遗产,2006年发现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的坡芽村。这里是一个壮族聚居的地方,素有“歌海”之称。文山的壮族人民伴歌而生,踏歌而逝,丰富的文化生态土壤孕育了丰富的民歌文化,坡芽歌书就是产生于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
三、[赵丽明]“坡芽歌书”是什么文字?
农凤英送给笔者的坡芽歌书
一幅美丽的歌书
友人发来一张照片,几只手拉起的一块土布上画满了红色图画符号。你没来参加 我的会(我因随自驾游车队进了西藏而错过她主持的一个会),亏了吧。会上又看到新发现的一种女书。你是研究女书的专家,写篇文章比较一下吧。真是有些遗憾。
查查网上,会看到这样美丽的描绘:这是一部古老神奇的歌曲,她载着壮乡儿女天籁欢歌般的情爱密码。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用古老形态记录民歌的唯一一部歌曲。它集中了壮族民歌的精华。这就是壮民族优美的篇章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
这样的宣传语言固然优美,但诱惑我的是坡芽歌书是不是另一种女书?坡芽歌书的符号是不是文字?这与东巴文相媲美的活着的图画文字,是怎样记录语言的?
2007年岁末,为了弥补遗憾,完成这篇作业,对这种奇特的文字探个究竟,笔者和友人在坡芽歌书主要发现者、整理者刘冰山(富宁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陪同下,一起去当地调查,也作为中国民协女书专业委员会和稻作专业委员会的一次联合田野考察。
我们取道广西百色进入云南。富宁县隶属云南东南部的文山州,地处滇桂交界珠江上游右江流域,与越南毗邻。这里的山地水域曾是壮族先民生息繁衍的故居地,也是右江起义的红色迂回区。坡芽村所属的剥隘自古是西南边陲重镇(李方桂曾发表过该地语言的调查报告1944、1957),可通舟直达南宁,为两广与云南通商要口。现在富宁县城街头最醒目的标语是:云南从这里走向大海!。右江流域的壮族文化保存最集中,特色最鲜明,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民族语言和以那(壮语稻田、水田之意)文化为中心的民族文化体系。富宁壮族也因此被称为百越民族的活化石。《坡芽歌书》正是生长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记录的壮语是同百色地区一样的壮语北方方言。
在车上,刘部长拿出他们初步整理出来的装帧优美的《坡芽歌书》讲了起来。原来,2006年2月底为配合壮族文化电视纪录片《丽哉勐僚》(美哉!我们壮乡)的制作,富宁县文化干部在坡芽村搞摸底调查时发现这幅歌书。一位歌手在唱歌时,不好意思地说,等一下,我看一看歌书。于是文化干部看到的是画着物象符号的一张纸。而这位歌手记的仅仅是对歌中自己唱的一部分。追问下去,原来全套歌书的主人是同村39岁的农凤妹和她37岁的堂弟媳农丽英。这部完整的歌书共有81个符号,代表81首歌。这位歌手的歌书就是从那里抄来的。
这81个符号是怎么记录81首歌的?为什么只有81个符号?有没有82、83个乃至更多?这些符号是文字吗?是怎样传承使用的?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一连串问题的我们决定不去县城,从百色直奔开满鲜花的山坡坡芽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