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开业的旅游景区如何开展市场营销工作?
一 景区一定要有吸引人的东西才有人去,所以你们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
二 注意服务及形象,服务好,形象好自然有后头客!
三 加大宣传,在好的景区没人知道自然没人去了!
我的这些只是我的一点看法希望有用!
二、青岛有几个区?
青岛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后各区各区情况概况
一、市南区:保留原有行政区域范围、名称和机关驻地不变,只将东部与中韩镇交界区作小调整。辖区面积为3O.11平方公里,辖14个街道办事处,人口为344250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433人。
保留市南区不变,是因为该区区域面积、人口数量和分布较为适中,且市区的多数旅游景点在该区,不予变更有利于保持其历史风貌、区域特色和社会知名度。
二、市北区:将原市北区、台东区和四方区鞍山路以南的吴家村、错埠岭2个街道办事处及李村镇的杨家群、河马石、夹岭沟、曲家庵子和中韩镇的浮山后、埠西等6个村以及高科技工业园7号规划线以西的区域合并。区机关设在原台东区机关驻地。
沿用市北区名称,与市南区对应,可以体现该区的地理位置。调整后的市北区面积为:28.63平方公里,辖23个街道办事处和5个自然村,人口为463O67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174人。
三、四方区:将原沧口区李村河以南的水清沟、开平路、盐滩、郑州路、洛阳路等5个街道办事处和原崂山区李村河沿张村河以南、3O8国道以西的河崖、后台、小水清沟、河西、华光、大山、小河西、保儿、保儿西山,双山等10个自然村以及高科技工业园西北部,3O8国道以北小三角地的区域合并,区机关设在原四方区机关驻地。
调整后的四方区面积34.55平方公里,辖16个街道办事处和10个自然村,人口为331752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6O2人。
四、李沧区:将原沧口区李村河以北的四流中路、振华路、晓翁村、西流庄、永安路、营子、板桥坊、楼山后等8个街道办事处和楼山乡的区域与原峻山区李村镇张村河以北区域合并,设立新的李沧区。区机关所在地在原崂山区政府机关驻地。
新区取名两地原地名首字合并命名,既尊重并顺应群众习惯,又保持体现了该区的地域特点。调整后,该区面积为97.98平方公里,辖8个街道办事处,2个乡镇,52个村委会,人口为28O836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866人。
五、崂山区:将中韩镇(即青岛高科技工业园划出浮山后、埠西2个村,7号规划线以西区域)与原崂山区的沙子口镇、北宅镇、王哥庄镇的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崂山区。区机关所在地在原中韩镇。该区沿用原崂山区名称是因为:崂山风景旅游区的大多数景点和崂山主峰都在该区,称崂山区有利于提高知名度。
设立新的崂山区,是因为该区是青岛市区向东部开发拓展的主要区域。除崂山风景区外,国家批准的高科技工业园、旅游度假区,还有新建的仰口旅游开发区均在该区之内。目前,高科技工业园已有各类企业176个,总投资人民币67.8亿元,美元3.5亿元,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沙子口、北宅、王哥庄镇的工业已有一定基础,可作为高科技工业园延伸发展的理想地域,同时,驻在该区的大专院校较多,因此,将其独立划为一个区,有利于充分发挥高科技和旅游资源的优势,尽快形成一个以高科技工业和以风景旅游为特色的新的经济区域。
该区面积为39O.4平方公里,辖4个乡镇,135个村委会,人口为17949O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60人。
六、城阳区:在原崂山区所辖惜福镇、夏庄、流亭、城阳、棘洪滩、上马、红岛、河套8个镇的区域设立新城阳区,区机关设在城阳镇驻地。设立城阳区,有利于发挥城阳、流亭、棘洪滩等经济发达乡镇作为小城镇群的综合辐射功能,形成工农并举、城乡一体的格局,推动这一区域的整体发展。
该区面积为553.2平方公里,辖8个乡镇,227个村委会,人口为41194O入,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45人。
七、黄岛区:保留原黄岛区的行政区域范围、名称、机关驻地不变。面积为181.4平方公里,辖4个乡镇,1O7个村委会,人口为109686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11人。
三、青海“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指的是什么?
——区域特色突出,协调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把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建成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经济区和促进全省协调发展的先导区;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源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积极承接三江源、环青海湖等生态功能区的人口转移;打造中高级人才培训基地,为全省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把柴达木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支撑全省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进一步加大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为东部地区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基础原材料支撑。
把环青海湖地区建成全省生态旅游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示范区;打造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级旅游景区,促进全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打造全省现代高效畜牧业生产基地,为农牧区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种源,为东部和柴达木地区提供优质畜产品;打造环青海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示范区,为东部地区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把三江源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为全国和省内其它区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经验和模式,为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种质支撑;加快草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推进全省脱贫致富进程;打造三江源—九寨沟—香格里拉高原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为全省开发探险、登山、科考等高端旅游市场提供支持。
实施轴线开发战略,把“两带一线”打造成全省重要的特色农牧业走廊、新型工业走廊、水电开发走廊、生态旅游走廊和城镇化发展带,成为全省经济、人口的主要集聚区。加快“两带一线”交通、物流、电力、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区域合作互动机制,加强带线之间、上下游之间、园区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产业延伸,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带。加快兰新第二双线、格尔木-库尔勒、格尔木-敦煌铁路及地方支线铁路建设,充分发挥乘数效应,点轴结合,经纬交织,区域联动,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构建以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1区6园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1区4园为主体,沿湟水发展带10个县域工业集中区为补充的工业化格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特色优势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构建“三区十带”农业和“三大区域”畜牧业格局,以基本农田为基础,建设东部农业区麦类、豆类、油菜、马铃薯、果蔬产业带,柴达木绿洲农业区小麦、蔬菜、沙生植物(沙棘、枸杞等)产业带,环青海湖地区油菜、青稞产业带。稳步发展三江源地区生态畜牧业,加快发展环青海湖地区现代畜牧业,大力发展东部农区畜牧业。构建以青藏铁路为主轴,以西宁、格尔木为枢纽,呈放射状、覆盖四区的交通网、物流网、电力网、通讯信息网,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型服务业。
——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口分布渐趋合理。构建“一轴两群(区)”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以兰青—青藏铁路为主轴,以轴线上的主要城镇为支撑点,推进形成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镇群,以格尔木为重心的柴达木城镇化地区,以结古、大武等州府所在地城镇组成的城镇化格局,加快大通、乐都、贵德城镇化步伐,逐步发展成为新兴城市,使其成为全省人口和经济的主要空间载体。
——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公共财政支出规模与公共服务覆盖人口规模相匹配,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和基本生活条件差距逐步缩小。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落实生态立省战略,构建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为屏障,以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祁连山地水源涵养生态带为骨架的“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生态建设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生态补偿、资源补偿等政策机制基本建立。